湖南中医药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82|回复: 0

[其它] 第11节 文字的难、易如何衡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3 06: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  文字的难、易如何衡量?

汉字楷体系统,在今天的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凸显了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6大缺点和8大问题,每年给中国造成的损失达千、万亿元。但是,一些保守汉字楷体不变的人们,不顾这样的社会现实,编造谎言,企图来否认汉字楷体在今天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例如,他们说:“ 汉字学习难是个假命题,汉字比英文好学得多。”又说:“汉字难学的原因,不在汉字本身,而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好,如果让学生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六书’法则学习,汉字就不难学。”还举例说:“3岁的孩子就能学会2000个汉字,能说汉字难学吗?”


一种文字,是否难学,如果用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感觉”来衡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外国人本国人有不同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就无法判断“难”、“易”了。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才能科学正确地判断“难”、“易”呢?唯一的科学的衡量标准,就是与其对应的语言----同其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的文字,就是易学的文字;比其对应的语言难学的文字,就是难学的文字。为什么?


因为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单词由“词音”和“词意”两要素构成的,“词音”、“词意”都是不可看见的,为了把它们变成可以看见的,所以人们才发明了“文字”。因此,文字理应是语言单词的“像片”,它理应以可视的“字形”同时表示出“词音”“和词意”两个要素。世界上的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能让本民族男女老幼都很易学会的,不然,就不可能让小孩子在三岁之前就能基本学会“母语”了。一个人的“像片”好不好,判断的标准,不是别的,就是被照像的人。文字易不易于学会,就理应用它所表示的语言来衡量。所以,同其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的“无文盲文字,就是“易学的文字”;否则,就是“难学的文字”。

由于文字是由“字形”、“字音”、“字意”三要素构成的,那么,要使文字与其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就必须符合如下5条:

1、由很少的构字基础元件,构建出一个具有无数字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体系,具有系统性、

规律性、标准性和规范性。即是:在“书写”方面,有统一的规律和标准、规范可循;在“读

音”方面,字中有直接表音的部件;在“字意”方面,字中有提示“字意”的部件。从而使

这种文字系统具有了“学少知多”性。

2、在字形上,笔画和结构两方面,都很简单,很便于书写;

3、与其对应的语言体系完全匹配,即能正确地直接地表示出语言单词的词音、词意,能与语

言同步发展,具有无限的扩展性;

4、符合字形单载的规律,即“意异形异、一字(词)一意”。

5、其体式、功能和优点都具有永久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字数的无限增加而退化、变质。

任何民族的文字系统,如果缺少以上任何一条,就不能达到与其对应的语言同样易学的程度。就不能成为“无文盲文字”。


当我们把学会汉语的难、易程度,作为学习汉字的难、易程度的衡量标准时,我们就会看到:上述5条,汉字楷体系统都不符合,怎么会不难学呢?

如果不用上述这一唯一科学的标准,各人随意找个自以为是的“标准”,来衡量学习汉字的“难”、“易”,各人有各人的标准,并且互相矛盾,于是就争论不休,永无定论了。


“汉字学习难是个假命题,汉字比英文好学得多。”----用这种对比,来“证明”汉字易学,似乎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这种“对比”是错误的。为什么?


要知道,用一种文字与另一种文字相对比办法,来说明哪种文字“难”、“易”,必须先有一个正确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必须两者在性质上是“同类”的。只有进行“类比”才能找到共同的统一的衡量标准,才能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非类对比”,就找不到共同的统一的衡量标准,两者就没有可比性,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汉字与英文虽然都属于“文字”范畴,但是,文字的性质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汉语和英语不属于人类语言发展的同一阶段上的语言,其性质是不同的。表示这不同性质的两类语言单词的汉字与英文,在本质上也不是同类的。不是同类的文字,是不可“类比”的。就如仙鹤的腿与马的腿的关系一样,虽然都属于“腿”的范畴,但是你无法对比出鹤的腿好还是马的腿好的,因为两者不是同类动物身上的“腿”,找不到共同的统一的衡量标准,反而可以找出很多互相矛盾的衡量标准,得出无数的互相矛盾的结论,所以就没有可比性了,不可比了。

而如果把汉字中的楷体与篆体相比,可以看出楷体比篆体易学;把楷体与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相比,就看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比“楷体”易学。因为参加对比的文字,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汉字类,只是体式不同,两者相比,属于“类比”,具有可比性,所以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不可驳倒的结论。同样,英文中的“拼音字母文字”体与“音节文字”体属于同类文字,只是体式不同,两者相比,属于“类比”,可以看出“拼音字母文字”体比“音节文字”体易学。也是符合实际的不可驳倒的结论。

任何“类比”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要以事实为基础的,否则,就失去了真理性和服人能力。现在的事实是:中国汉族人绝大多数的正常孩子,在3岁时,就学会了日常用语,能与人们流畅地对话了;而学习汉字楷体,必须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形状、读音和字意。所以,绝大多数的儿童从进幼儿园就开始学汉字楷体,一直学到16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钱财,才大约学会2000个字,不到汉字总量的20分之一 ,仅仅是刚入门。因此,学习楷体入门后,要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离了楷体字典就不行。现在汉字总数达5万多,有大量的优秀词汇被遗忘在字库里。所以,在楷体的条件下,中国是永远不能消除“文盲”的。

而“意、音双表的新体汉字” 同汉语一样易学,只要学会了474个组字元件和組字规

则,就会读、写一切新体汉字。一般儿童在学会语言的同时,就可以由其家长教会新体汉字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全社会没有文盲人。


“汉字难学的原因,不在汉字本身,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好;如果让学生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六书’法则学习,汉字就不难学。”对于汉字,可以“看字识‘偏旁’不用书(即字典)帮忙”、“见字读‘部首’不必问师友”----这些说法,在今天,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慎的《说文解字》中的‘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从概念上看,许慎是糊涂不清的:“转注”和“假借”不是造字方法,而是用字方法;“象形”、“形声”,的说法,是把“文字”与“符号”混为一谈了。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单词只有“词义”“词音”两个要素,哪有“词形”要素?


从汉字的结构上看,只有“象形字”和“抽象字”两种。“象形符号”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可见的事物轮廓;“抽象的事物”,没有可见的“形”,就只能以“任意的书面符号”来代表了。把这种表示“有形事物”的“象形符号”和代表 “无形事物”的“书面符号”,赋予汉语单词的含意和语音,就成为“汉字”了。所以,事实上,事物、符号、语言单词、汉字的因果关系,应当是: 事物
à符号à语言单词à文字。许慎越过“符号”和“语言单词”这两个环节,混淆了他们的因果关系。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很多说法,并不是符合汉字实际发展规律的,有些纯粹是杜选。


今天,让学生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六书’法则学习,既不科学也是在“刻舟求剑”。因为关于“六书”的规则,在绝大多数的楷体上都显得过时了,不适用了。

在汉朝之前,汉字的独体字约有200个左右。汉字扩展新字的方法是“以独体字合成新字”的。今天,我们即使按《说文解字》一书中所说的“1、象形, 2、指事,3、会意,4、形声,四种规则来读写楷体字,把“象形”说,理解为用文字表示可见的事物;把“指事”说,理解为用文字表示不可见得事物;把“会意”说,理解为把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按“意、意结合”的方式来构建一个合体字;把“形声”说,理解为把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按“意、音结合”的方式构建的合成字。但是,由于汉字体统不是按一个单一的规则构建单字的,所以这四种方式构建的字,就等于有四个平行的系统混在一起,它们互相冲突,就使整个汉字系统失去了统一性和规律性,“看字识‘偏旁’不用书(即字典)帮忙”、“见字读‘部首’不必问师友”的说法就不灵了,人们学习汉字时,就无规律可循,只能逐字死记硬背了。

   从汉字数量增加历史过程看,大约在唐朝之前,汉字数量还只有两万多个,还是一种比较容易学会的文字系统。但是,唐朝以后,随着汉字数量就逐渐增多,学习汉字难度就加倍地增大了。为什么?原因如下:

第一、在许慎所在的东汉时期,当时的官方通用汉字体式是隶体字,许慎在写《说文解字》一书时,用的就是隶体。他所说的“象形”,指的是“独体字”。隶体体的独体字,绝大多数都已经符号化了,稍微留有“象形”影子的字,不超过1% 。况且,这些所谓的“象形字”的含义,都是似是而非的,可以有多种附会的解释。例如:“人”,理解为河岔、路岔也未尝不可;“木”,理解为三根木棒支在一起立在地上,说它是“立”也通。

第二、“会意字”,都是用“独体字”按“意、意结合的规则”构建的“合体字”。这类“合体字”,在11000个常用汉字内,数量约是5% 。这些“合体字”的含义,同样也都是似是而非的,可以有多种附会的解释的。例如:“臭”,理解为狗的鼻子,狗爱用鼻子闻味,说这个字是“嗅”也对;把这个字拆成“自、大、点”来看,也可以理解为“人要是骄傲自大了一点”,就会臭的。

第三、占汉字总量80%的是“意、音结合字(‘偏旁’提示‘意’,‘部首’间接表示‘音’)”,即“形声字”。但是,“见字读‘部首’,不必问师友”的那类汉字的语音提示功能,在今天,已经消失殆尽了。

因为,以上各种构字法所组建起来的合体字及独体字,都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靠口传)的,所以,它只能直接表示了汉语单词两要素“词意”、“词音”中的一个要素:“词意”。这就不能与汉语单词实现完全的匹配。所以,汉字就出现了表音功能的缺陷:对汉字的“读音”没有“标准化”和“固定化”作用,随着时间和地域的改变,使人们对汉字的读音发生了改变,从《说文解字》成书,到今天已经近2000年了,汉语发生了很大改变。汉语在唐朝之前,其声调有“平、上、去、入”等十多种声调,音型达3000多种。可是后来一些声调和音型被丢失了。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官话中”砍掉了入声,和zicisi三个尖音和zhei yai等音型。就使今天的人们的语音与东汉时期的“部首”的读音对应不起来了,大多数的“部首”就失去了语音表示的作用了。能按现代汉语的语音实现“见字读部首,不必问师友”的字,不到20%

今天,大部分“部首”失去了“语音”的间接表示作用,“偏旁”是否没有失去“字义”提示作用呢?实际上,大部分的“偏旁”也失去了“字义”提示作用了。由于从明朝以来,逐渐停止了创造新字,新生事物却比以前加速地出现,在来不及创建新字或者“提笔忘字”的情况下,人们只好违反“字形单载”的法则,以常用字来代替之。这种错误的用字,一般人做了,就叫写“错、白”字,“权威”者做了,“小人”不敢说是错误的,却尊称为“假、借”字,而且合法化,并延续下去。由此使“多意字”不断增加。而汉字的“偏旁”“部首”都是常用字。“偏旁”“部首”的含义,出现了多义,那么,它对 “字义”的提示就不准确了。近代以来又大量引进多音节的外来词,其中从日本引进的多音节单词就占了现代汉语的单词的70%,表示这些外来单词的汉字,变质成了“音节符号”,或成了“多意字”。这样,汉字“偏旁”的字义提示就更难确定了。所以,《说文解字》一书中,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的字义,就不确定了,对人们理解汉字的含意,就没有参考价值了。

例如“颠”字。《说文解字》书上,对“颠”的读音是“呼典切”;“页”的读音是“胡结切”;“真”的读音是“侧隣切”。今天的《新华字典》对“颠”的注音是dian ;对“真”的注音是zhen ;对“页”的注音是ye.

所以,可以“看字识‘偏旁’不用书(即字典)帮忙”的“字意”提示作用也已经消失殆尽了。

自汉朝以后,创造新字的人们,并没有遵守“文字体系整体的统一性、规律性规和范性”原则,不考虑汉字体系在整体上的统一性,单纯按“意异形异、一字一意”的原则,扩展新字数量,所以仍然采用多种造字方法,创建新字。从汉朝至今,汉字数量由9000多个增加到50000多个了。多种方法所构建的字,混合在一起平行地使用,从而把汉字体系分割成互相平行的多个系统,就如一个国家有多个国王一样,“政出多门”,弄得人们分不请该按哪个规则读、写汉字了。这就使汉字失去了统一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完全成了杂乱无章的“符号堆”。大约在宋朝以后,汉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就彻底消失了。失去规律性的文字,就不能“学少知多”,就得逐个死记硬背,怎不难学?

从明朝以来,就基本上不创建新字了,汉字在停滞状态下,逐渐发生了蜕化变质。在汉字发生变质的同时,汉语的组合词也发生了退化、变质和混乱。原先,一个汉字就表示一个单音词。人们按照字的本义,按照汉语的语法,按“意、意联合”的规则,用单字再组成语句或双音词或多音词。例如“深”与“奥”,组合成“深奥”双音词。“奥”与“妙”组成“奥妙”双音词。这样组建新词的优点是,人们只要事先认得“深”“奥”“妙”这三个字,对于“深奥”和“奥妙”双音新词,不用再作专门的“注解”,人们自然就“见词晓意”了。但是,后来引进外来词 “奥林匹克”“奥可玛”“地奥心血康”等词,“奥”字失去了本义,蜕变成了“音节符号”,人们就不能“见词晓意”了。

再如“大家”,按照字的本意,应当是指“大的家庭”,可是现在就还有两种解释:1、指“众多的人们”;2、指“具有出众艺术的人”。

再如“打”,由于引进了外来词,当了一种量词,它的“偏旁”提手,按“手”的本义,它怎能向人提示“打”有表示数量的含义?再如“打的”一词,你从 “打”、“的”两字的“部首”上,怎能看到它们的语音提示功能?从它们的“偏旁”上,怎能看到它们能提示出“乘做坐出租小汽车”的含意?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没有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的指导,又受了多音节语言文字的影响,就违背“词义关联”的规则,滥造“二级单词”。例如“雷人”“太酷”等等。直接扰乱了汉字系统。

因此,现在的汉字,早已不是东汉许慎那个时期的汉字了,早已蜕变得不成体统了,早已失去了系统性和规律性了,失去了字义提示和语音提示功能,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了。所以,人们学习起来,就必须死记硬背每个字的结构形状、含意和读音。因此,就成为世界上最没有规律的最难学会的文字了。

今天,一些人并不承认这一事实。他们往往举出《说文解字》一书中讲的那些构字法则,来证明汉字不是无规律的难学的文字。其实,这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在东汉许慎那个时期,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字音、字义单载”的,符合“汉字单载规律”的,《说文解字》共注解了9831个字,只有两三个字有两种读音或两个含义。例如“行”只有一个读音(户庚切),一个含义;“长”只有一个读音(直良切),一个含义。到了《康熙字典》,“行”就出现了(户庚切)(户浪切)两个读音,两个含义;“长”也出现了(直良切)(仲良切)两个读音和两个含义。这是违背“汉字单载规律”的,是一种退化现象。所以,那时的汉字系统,的确具有许慎所讲的那些规律。但是,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多,汉语、汉字的变化和退化,今天的汉字大不同于汉朝时期的汉字了。许慎所讲的规律,所剩无几了。不相信者,你用许慎所讲的那些“法则”来教小学生,看他们“见字读‘读部首’”,能读对几个字?“看字识‘偏旁’”,能正确理解几个字的含义?你用《说文解字》的切音,能准确读出几个与现代汉语语言一样的字?

现在,又有人说,电脑普及以后,人们的书写工具以电脑为主了,不怕“提笔忘字”了。楷体就不难学了。说这话的人,完全是在撒谎。你在用电脑写文件时,如果你忘记了某个字,你既忘它的笔画结构,也忘它的读音,你用什么办法把这个字从电脑字库里调到屏幕上?对于你从来没有认识过的字,你既不懂它的笔画结构,也不懂它的读音,又不懂它的含意,你用什么办法把这个字从电脑字库里调到屏幕,加在你写的文件里?你可能说:可以用“语音输入法”。语言输入,在楷体字的基础上,也避免不了大量的同码字、同码词、同码句。你用什么办法从一堆同码字、同码词、同码句中,分出你所需要的哪个字?即使今后电脑发展得像人脑一样了,比喻像你的兄弟的脑子,你向你的兄弟既说不出某个字的笔画结构,也说不出某个字的读音,又说不出某个字的含意,你兄弟即使会这个字,他怎么知道你所要的就是这个字?

我说“意、音新体汉字系统”比“汉字楷体系统”易学,就是以汉语为标准来衡量的。

在理论上,用上述5条来衡量“汉字楷体系统”和“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前者,全都不符合,后者全都符合。在实践上,我用60个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30岁左右的人工人做过两次实验:第一次,先用30分钟向他们讲解“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构建法”,然后用30分钟解答他们的疑问。一个小时全都会了。第三天,进行测试----1小时内,把这300个常用楷体汉字,按临沂方言声调,改写成“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平均正确率是95。第二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与第一次的一样,只是在测试时,按普通话的声调,改写成“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平均正确率却是76。山东临沂的方言与普通话差别不算很大,平均率却相差19,可见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互相作用有多大!这也证明了新体汉字对于推广普通话,将起多大的作用:新体汉字到哪里,普通话就会自然传到哪里,不推自广。同时,也证明了:“普通话”传到哪里,哪里就能彻底消除“新体汉字的文盲”。在此,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将把方言消灭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使用拼音字母文字,而这些国家都是通用语言与方言并存的。

其实,把汉字楷体改进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是为了完全彻底地克服和解决楷体系统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6大缺点和8大问题。楷体难学的问题,仅仅是8大问题之一。

  今天,在蒸汽机的原理和构造不变的基础上,不论怎样“翻新”,其“性价比”和“时效率”也达不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它就必然被适合今天社会发展需要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淘汰了 。如蒸汽机车一样,汉字楷体,在今天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了,所以才出现了诸多固有的缺点和问题。而在保持楷体不变的基础上,不论用什么办法也是不能克服这些缺点和问题的。所以,也必然地被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体汉字所淘汰的。

                12  汉字楷体在今天能稳定不变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湖南中医药大学论坛 ( 琼ICP备12002442号 )

GMT+8, 2024-3-28 22:27 , Processed in 0.0496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