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01|回复: 1

语言文字发展论----续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9 08: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九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处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个别的民族,他们走了第八章所说的第一条路径:从语言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发现和自觉运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逐渐将多音节词改成单音节词,从而把以多音节词为基础语言发展为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于是,语言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

人类语言的第三阶段,其语音与单词的关系是“一音多意的”,即“语音是多载的”。那么,表示这种单词的文字,就必须是“一字一意,义异形异”的,即“字形是单载的”。所以,原先“直接表意、间接表音、不带语法、一字一意,义异形异”的文字,正好与“一音多意”的语言相适应。

与语言第三阶段对应的文字,也经历了第六章所说的初期发展过程:

字形变化:
图画
à图符à象形à符号;

字义变化:表事情à表单词;

结构方式:平面摆布;

由于第三阶段的语言,是“语音多载”的,单音词具有无限的扩展性;而方块文字是平面结构的,在笔画结构上,既有分辨率最高的优点,也有可以构建无限个不同形状的文字的优点,这正好适应了语言无限扩展的要求,两者正好匹配。所以不存在单音词扩展与表示它的文字扩展的矛盾。因此,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就没有出现迫使人们考虑改变这种平面结构形式为线形结构形式的问题。不过,为了解决书写和记忆困难的问题,

也是由于语言是“语音多载”的,单词的扩展,必须文字的支持,否则,大量的同音异意词就无法区分。

因为单音节词语言的单音样式(音型)是有限的(2000个左右),而表示事物的语意却是无限的,为了在书面上把不同的语意区别开来,必然导致很多“异意异形同音”的字产生出来。

从象形文字开始,汉人选择了第八章说的发展文字的第一条路径:改进汉语。让语言升入第三阶段。在汉语的音素没有发现之前,要在一个表示单音词的方块字里,既安上表示词意的笔画,又安上表示词音的笔画,是不可能的;又由于语音是多载的,所以唯一可行的文字形式就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和不带语法的文字形式。

由于文字达到符号化以后,方块式的文字还要求笔画越简单越少越好。所以,最简化的独体字是较少的,不超过200个。要表示无限的单词,怎么办呢?那就只好在最简化字的基础上添加笔画了。但是,如果没有规律地随意乱添加笔画,必然导致难以记忆。

为了使新增添的文字易于学会,就必须把这种文字建设成一个具有一种有规律的文字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就必须采用一个构字规则来构建所有的文字单体。用什么样的规则来构建每一个文字单体呢?在拼音原理没有发现之前,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用已经有的“独体字(无偏旁的字)”为基本元件,来组建“合体字”。于是就出现了:

“意、意结合”-----如“好”;

“意、音结合字”---如“评”;

“意、符结合字”---如“愾”;

“音、符结合字”---如“疍”;

“符、符结合字”---如“段”,

多种构字方式。

为了让“合体字”最简化,就必须先让“独体字”达到最简,所以,独体字就由图形简化为纯粹的符号,有的符号还保留一点图画的影子。例如:

鸟字体式.GIF

多种扩字方法,虽然可以实现无限扩字,但是,却带来了如下三个固有的缺点:

1、由于多种构字规则并用,多种规则构建出来的字平行地混合使用,就使整个文字系统失去了统一性和规律性,使人们在学习时,感到无规律可循,不能达到“触类旁通”“学少知多”了;

2、由于独体字是很少的,随着新添字数的逐渐增多,就必然会出现“三体合体字”、“四体合体字”、“多体合体字”,这样以来,就必然出现随着新字数量的增加,新字的笔画也随着增多的现象。即趋“繁”规律。

3、独体字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那么,由这些独体字组建的合体字也就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了。这样,每一个文字单体,就只会“以形直接表意”,不能同时“以形直接表音”了,文字读音还是间接的,靠口传的。这样,在文字的三要素 “形、意、音”之间的“形”、“音”之间是断开的,所以不能构成一个记忆联想闭合回路,即使知道了其中的一个要素,另两个要素也联想不起来。例如,人们看到字形,不能直接知道字音,或者知道字意也不能直接知道字形。所以,人们对每个单字,就得死记其字形、字意和字音,比起具有直接表音的文字来,难度增加了几倍。

以上三个缺点,使这类文字的学习难度大大增加。又因为,语音多载的语言单词的扩展,必须文字的支持,所以,文字难学,又会导致语言的难学。

用什么办法才能完全彻底地克服以上三个固有的缺点呢?

唯一的正确的办法,就是把“以字构字”的扩字方式,改成“以元件构字”的扩字方式。


在拼音原理没有发现之前,方块文字在“表意”与“表音”二者之间,只能二择其一,不能兼顾的;而在拼音原理发现之后,就可以二者兼顾了,就可以实现“意、音双表”了。

这样,按照“意、音双表”的构字方向,把原先的独体字作为 “意符”(注意:“意符”并不表示“字意”,它只对人们理解字意时,起提示作用;“字意”是由字的整个形状来表示的),把汉语拼音符号作为“声符”,为了在字形上区别“同意符同音符不同含意的”单词,再创建一种“区别符号”,每一个字,都用这三种元件,用一个构字规则,构建出每一个方块字,从而形成一个“意、音直接双表(用字的拼音元件直接拼出‘词音’,用整个字的形状表示‘词意’)”的文字系统。这种新的文字系统,就能完全彻底地克服“以字构字”所带来的一切缺点了。

与人类语言第三阶段对应的文字,发展到“意、音双表的文字系统”,不单是比原来增加了直接表音的功能,就整个字的性质来说,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用少数的元件,按单一规则,可以构建出无限的字来,并且不会因字数的增加而使字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和笔画数量增加,具有长久的稳定性和简易性。完全达到第6章所讲的“理想文字”的标准了。因此可以说,它是这类表意文字发展的第四阶段。(前三阶段的文字体式分别是“图符表意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符号表意文字”。这三个阶段的文字体式都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的。)这四个阶段的四种文字体式,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为方块式的;都不带语法的。这两个特点,是由语言第三阶段的特性(“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决定的。这类文字发展到第四阶段,是由这类语言的这种特性导致的。这是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文字必然的发展方向和归宿,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至此,我们可以将第三阶段语言的文字的发展变化情况和趋势总结如下:

字形变化:
平面图画----平面象形---平面符号;

功能变化:表事物---表词意(表意文字,间接表词音)----“意、音双表”的方块文

    通过前面各章的论述,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语言决定文字的属性。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字”是把耳朵接收的信息转变成眼睛接收的信息的桥梁。这个“信息”就是“语意”-----人的思想。语音、字形相当于“车”,语意相当于被车运送的“物”。所以,语音、字形虽然形式不同,但两者的所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同的,都是“语意”。如果“语意”不用“语音”表示出来,而用“手势”表示出来,把“手势”的每个表示“语意”的动作画在纸上,这些表示不同“语意”的不同“手势图”就称得上是一种“文字”。

   因为人能发出的“单音”是有限的,要表达无限的事物只有两种办法:1、用不同的音节排列来表示不同的语意;2、用相同的音节表示不同的语意。

   第一种办法可以实现“音、意合一”-----意不同,音就不同;音不同,意也必定不同,这叫做语音的“单载性”。我们叫它是“语音单载的语言”。

   第二种办法必然出现一些“同音异意词”,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就必须加上语言以外的对应条件。这叫语音的“多载性”。我们叫它是“语音多载的语言”。

   对“语音单载的语言”来说,只要用字符把“语音”表示出来了,那么“语意”也就自然出来了。为了容易记忆,发挥语音的提示作用,人们自然就用直接表示语音的文字了。如果用一个个单独表示语音的字来表示一串串语音----就像我们用汉字来表示英文的读音一样,那当然是既难写又难记的笨法子了。用拼音字母来表示这千变万化的音节组合,当然是最科学最省力的方法了。所以,“音、意合一的单载语言”必然导致“拼音字母文字”的出现。这种文字,音、意合一,读写一致,是最易读写的文字。

但是,这种语言的单词长度有一个自然极限,这就是不能超过人们说话时换气间隔时间。由此就使单词总量出现了极限,这与语言的无限扩展性是矛盾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大量出现,有限的单词不能函盖大量的语意了,就出现了“同音异意词”。由于读音字母不能加长了,就只好加上不读音的字母了。这些“哑音字母”,只起区别“词意”或表示“语法”的作用。这样一来,音、意合一的语言和文字走向了它的反面------音、意分离,单载的语言变成了多载的语言了,“表音”的拼音文字成了“表意”的文字了。好记的文字变成了难记的文字了。不过,这既证明了“语音单载语言”的局限性,也证明了“语音单载的语言”向“语音多载的语言”发展的必然性。

对“语音多载语言”来说,用纯表音的“拼音字母文字”显然是不行的。那就只有用“图形”式的方块文字才可以把众多的“同音异意词”区分开来。因为图形式的文字,分辨率比线性拼音字母文字高得多,并且可以无限扩展字数,这正适应了语言的无限扩展性。所以,语音多载的第三阶段的语言,必然导致图形式的文字的出现。由此我们就看到这样一条客观规律: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了一定性质的文字----“语音单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是“拼音字母文字”;“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是“意、音双表文字”。

目前世界上多数的语言都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只有少数的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这也正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的-----两头“小”,中间“大”。汉语属于先进的那一头。在这一问题上如果“随大溜”,那就是“昏庸”了。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归纳如下:

字形变化:
平面图画----平面象形---平面符号。

功能变化:表事物---表词意(直接表意,间接表音)---直接表示出单词的含义和读音。

文字特性:字形单载,用字形区别词意,一字一意、意异形异。

第十章
汉字发展的轨迹和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湖南中医药大学论坛 ( 琼ICP备12002442号 )

GMT+8, 2024-4-18 11:49 , Processed in 0.0951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